來源:中央通訊社
衛生福利部正式公布,即日起18歲以下禁止抽脂、植發、隆鼻、拉皮、削骨及隆乳、割雙眼皮等美容手術。
衛生福部去年公布調查顯示,20歲以下的未成年進行醫學美容者1年約800例,其中約5%進行侵入性療程,例如拉皮、隆鼻、抽脂等在分類上屬於第三級的美容手術範圍。
衛福部與外科、皮膚科及整形醫學會討論,針對美容醫學定出三分類,分別是光電治療,如雷射、脈衝光;針劑注射治療,如肉毒杆菌素注射、玻尿酸、膠原蛋白;美容手術,如隆鼻、隆胸、植發、抽脂、拉皮、眼袋手術、雙眼皮手術、正顎手術等。
醫事司長李偉強說,考量未成年的身心發展,青少年還在發育期,因此,規定18歲以下未成年人進行美容醫學禁止項目,並自即日起生效。
李偉強說,未滿18歲者不得進行美容手術,包括眼部整形、鼻部整形、植發、抽脂、削骨、臉部削骨、顱顏重整、拉皮、胸部整形(縮乳及隆乳)。
但美容手術的狐臭治療及疤痕重整手術,則不包括在禁止之列。
李偉強說,若醫師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進行非醫療必要的美容手術,違反醫師法第28條第4款,處新台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得並處限制執業範圍、停業處分1個月以上、1年以下或廢止其執業執照。
他說,情節重大者,也會廢止醫師證書,未來會請地方衛生局加強稽查。
Ying Shun Yuen。應純原
Thursday, March 6, 2014
Friday, February 28, 2014
6部門通知要求加大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
6部門聯合打擊非法行醫 3個月端掉5088個“黑診所”
來源:新華網
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獲悉,我國6部門聯合打擊非法行醫,3個月內各地清理了5088個“黑診所”。
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局、總後衛生部、武警後勤部等6部門的部署,自2013年10月起,全國啟動了為期1年的進一步整頓醫療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據統計,3個月的集中整治階段,各地共接到投訴舉報7316件,已辦結6538件,反饋實名舉報3577件,群眾滿意率達97.9%。
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共查處非法行醫案件30462件,罰沒款6352萬元,吊銷醫療機構、母嬰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121戶次,移送公安機關涉嫌犯罪案件964件;公安機關配合清理“黑診所”,刑事立案767起,打掉犯罪團伙22個;軍隊系統清理違規醫療合作項目44個,辭退違規聘用醫務人員168名,關停假冒軍隊醫療機構網站46個,查處假冒軍隊醫務人員13人,移送地方假冒軍隊醫療機構非法行醫事件23起。
近日,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進一步整頓醫療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深入鞏固階段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以養生保健為名非法開展診療活動,嚴肅查處出租出借《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師資格證書》和《護士執業證書》、出租承包科室、違法違規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違法發布醫療廣告、外國醫師來華違法開展醫療美容等行醫行為。
6部門要求,進一步加強有關部門之間、軍隊和地方之間、行政部門與行業協會之間以及監督執法與日常管理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打擊非法行醫的合力;要建立宣傳曝光制度,引導群眾自覺抵制並積極反映非法行醫案件線索;要標本兼治,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
來源:新華網
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獲悉,我國6部門聯合打擊非法行醫,3個月內各地清理了5088個“黑診所”。
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局、總後衛生部、武警後勤部等6部門的部署,自2013年10月起,全國啟動了為期1年的進一步整頓醫療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據統計,3個月的集中整治階段,各地共接到投訴舉報7316件,已辦結6538件,反饋實名舉報3577件,群眾滿意率達97.9%。
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共查處非法行醫案件30462件,罰沒款6352萬元,吊銷醫療機構、母嬰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121戶次,移送公安機關涉嫌犯罪案件964件;公安機關配合清理“黑診所”,刑事立案767起,打掉犯罪團伙22個;軍隊系統清理違規醫療合作項目44個,辭退違規聘用醫務人員168名,關停假冒軍隊醫療機構網站46個,查處假冒軍隊醫務人員13人,移送地方假冒軍隊醫療機構非法行醫事件23起。
近日,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進一步整頓醫療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深入鞏固階段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以養生保健為名非法開展診療活動,嚴肅查處出租出借《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師資格證書》和《護士執業證書》、出租承包科室、違法違規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違法發布醫療廣告、外國醫師來華違法開展醫療美容等行醫行為。
6部門要求,進一步加強有關部門之間、軍隊和地方之間、行政部門與行業協會之間以及監督執法與日常管理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打擊非法行醫的合力;要建立宣傳曝光制度,引導群眾自覺抵制並積極反映非法行醫案件線索;要標本兼治,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
Monday, February 17, 2014
邱品齊:洗臉輔具的進化
來源:邱品齊博客 2014-02-15
這幾年來市場上多了很多洗臉用的輔具
有些東西從以前就有了有些則是新產品
到底洗臉光用洗臉產品 + 清水 + 手夠不夠?
以下將做簡單的說明
洗臉最主要的目的就要把臉部的髒污及出油過多的皮脂洗掉
所以到底要怎麼洗臉就看你臉上髒污的狀況及特性而定
像是小朋友,皮脂線出油量低、臉上也沒有過度髒污
這時候光用清水及毛巾洗臉就很夠了
青少年之後皮脂腺分泌開始旺盛
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清水搭配洗臉產品
出油多的話一天可以洗兩次
不然一般早上用清水洗晚上再用洗臉產品也就可以
如果開始有使用底妝及彩妝的需求
由於這些物品防水性較高就建議先卸妝後再洗臉
所以到底要怎麼洗臉的確是要視自己的需求而定
簡單說基本的皮膚清潔:+/-(卸妝品)+洗臉品+清水+手就夠
至於以前就有的磨砂產品
像是磨碎之核果粒或禾谷粉、泥、砂粒、塑膠珠、
澱粉粒或纖維素
或是相關的洗臉輔具
像是布巾、絲瓜絡、海綿、蒟蒻、尼龍網或刷子
這些都是可以加強洗臉清潔效果的方式
但以上這些林林總總的方式由於沒有很嚴謹的標准分類或分級
(舉例來說像是砂紙就有號數及材質的不同而使用在不同場合)
消費者也不太清楚使用上需要注意的細節
於是很多人隨便買隨便用反而讓自己的皮膚受傷或變敏感
近年來廠商開始涉足電動潔(淨)膚儀的市場
無論刷頭是用合成纖維毛刷、乳膠海綿或棉布
或機器是利用微震式、旋轉式、
微震加旋轉式或音波震蕩式的動力
都讓這市場多了很多新的話題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多了
其中使用合成纖維毛刷的占了大多數
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合成纖維毛刷可以設計的細節很多
像是刷頭的面積大小、刷毛的排列
及組合方式、刷毛密度及數量
刷毛材質、種類、物化特性、粗細、長短、硬度、抗菌性等
廠商可以針對不同的使用目的及膚質設計出不同的刷頭
以前洗臉輔具難以量化比較的問題現在就有機會可以解決
有關電動潔(淨)膚儀
目前常見品牌(Clarisonic、Neutrogena、Olay PROx、Philips)的產品
我個人覺得在產品設計及相關化妝品搭配上都還有進步空間
而且美容器材如何進階為醫美輔具也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策略
但我想這趨勢應該是現在進行式,很值得大家追蹤關注
如果各位需要使用的話
無論你要使用哪一款電動潔膚儀
輕(不要用力壓)、柔(移動要柔緩)
快(時間要控制)、適(適當與適時)
是我建議大家的使用口訣
成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我更希望各位:器欲善其用,必先知其然。
這幾年來市場上多了很多洗臉用的輔具
有些東西從以前就有了有些則是新產品
到底洗臉光用洗臉產品 + 清水 + 手夠不夠?
以下將做簡單的說明
洗臉最主要的目的就要把臉部的髒污及出油過多的皮脂洗掉
所以到底要怎麼洗臉就看你臉上髒污的狀況及特性而定
像是小朋友,皮脂線出油量低、臉上也沒有過度髒污
這時候光用清水及毛巾洗臉就很夠了
青少年之後皮脂腺分泌開始旺盛
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清水搭配洗臉產品
出油多的話一天可以洗兩次
不然一般早上用清水洗晚上再用洗臉產品也就可以
如果開始有使用底妝及彩妝的需求
由於這些物品防水性較高就建議先卸妝後再洗臉
所以到底要怎麼洗臉的確是要視自己的需求而定
簡單說基本的皮膚清潔:+/-(卸妝品)+洗臉品+清水+手就夠
至於以前就有的磨砂產品
像是磨碎之核果粒或禾谷粉、泥、砂粒、塑膠珠、
澱粉粒或纖維素
或是相關的洗臉輔具
像是布巾、絲瓜絡、海綿、蒟蒻、尼龍網或刷子
這些都是可以加強洗臉清潔效果的方式
但以上這些林林總總的方式由於沒有很嚴謹的標准分類或分級
(舉例來說像是砂紙就有號數及材質的不同而使用在不同場合)
消費者也不太清楚使用上需要注意的細節
於是很多人隨便買隨便用反而讓自己的皮膚受傷或變敏感
近年來廠商開始涉足電動潔(淨)膚儀的市場
無論刷頭是用合成纖維毛刷、乳膠海綿或棉布
或機器是利用微震式、旋轉式、
微震加旋轉式或音波震蕩式的動力
都讓這市場多了很多新的話題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多了
其中使用合成纖維毛刷的占了大多數
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合成纖維毛刷可以設計的細節很多
像是刷頭的面積大小、刷毛的排列
及組合方式、刷毛密度及數量
刷毛材質、種類、物化特性、粗細、長短、硬度、抗菌性等
廠商可以針對不同的使用目的及膚質設計出不同的刷頭
以前洗臉輔具難以量化比較的問題現在就有機會可以解決
有關電動潔(淨)膚儀
目前常見品牌(Clarisonic、Neutrogena、Olay PROx、Philips)的產品
我個人覺得在產品設計及相關化妝品搭配上都還有進步空間
而且美容器材如何進階為醫美輔具也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策略
但我想這趨勢應該是現在進行式,很值得大家追蹤關注
如果各位需要使用的話
無論你要使用哪一款電動潔膚儀
輕(不要用力壓)、柔(移動要柔緩)
快(時間要控制)、適(適當與適時)
是我建議大家的使用口訣
成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我更希望各位:器欲善其用,必先知其然。
Friday, February 14, 2014
英國整形美容機構執業規範:禁止免費咨詢
Source: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published online 13 February 2014.
Aesthetic surgery and Google: ubiquitous, unregulated and enticing websites for patients considering cosmetic surgery
PIP假體事件後,英國衛生部組織專家對英國醫療美容規管現狀進行檢討——檢討報告於2013年4月發布,其中對全英國醫療美容機構提出了若干執業規範:
1 禁止免費咨詢;
2 由手術醫生(而非銷售人員)接受咨詢;
3 實行兩階段術前告知同意程序;
4 勿濫用限時促銷;
然而,據近期發布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英國整形美容機構對上述四條執業規範的依從性並不高:
1 54%提供免費咨詢;
2 90%由手術醫生接受咨詢;
3 0%嚴格執行兩階段術前告知同意程序;
4 52%開展促銷,其中27%為限時促銷。
* 上述為對Google搜索排名前列的50家英國整形美容機構的調查統計
Aesthetic surgery and Google: ubiquitous, unregulated and enticing websites for patients considering cosmetic surgery
PIP假體事件後,英國衛生部組織專家對英國醫療美容規管現狀進行檢討——檢討報告於2013年4月發布,其中對全英國醫療美容機構提出了若干執業規範:
1 禁止免費咨詢;
2 由手術醫生(而非銷售人員)接受咨詢;
3 實行兩階段術前告知同意程序;
4 勿濫用限時促銷;
然而,據近期發布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英國整形美容機構對上述四條執業規範的依從性並不高:
1 54%提供免費咨詢;
2 90%由手術醫生接受咨詢;
3 0%嚴格執行兩階段術前告知同意程序;
4 52%開展促銷,其中27%為限時促銷。
* 上述為對Google搜索排名前列的50家英國整形美容機構的調查統計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Standards for doctors
On 22nd May, The Straits Times reported two Singaporean doctors were fined the maximum $10,000 by 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 for offering and performing various treatments which were not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medical profession. Such practices include commencing therapies such as mesotherapy and stem-cell extract facial therapy.
Dr. Low, one of the plaintiffs, was the founder of the Singaporean anesthetic chain, The Sloane Clinic, and a medical doctor hersel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has already warned her to stop the aforementioned treatments earlier in September, 2007, but the warning was ignored. Hence the Ministry was forced to lodge a complaint to the medical council 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Another plaintiff who worked in TLC Lifestyle Practice, Dr. Lee, worked on similar projects. Dr. Low and Dr. Lee were alleged 7 and 6 charges respectively and was censured 3 and 5 eventually.
Both of them were not satisfied and prepared for appeal. Dr. Low argued that those were generally accepted procedures, though the medical council considered that doctors should provide treatments based on clinical evidence instead of general acceptance.
Since both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have a British heritage of medical and judiciary practices, this case is an excellent precedence for local doctors.
In countries practicing Common Law, juries have to rely on professional opinions to assist in their judgment. Cases of professionals are usually settled in tribunals, where expert witnesses from both sides argue together. Even the cases appealed to High Court have to supplant with expert opinions, the judges rule with a reference to this ‘Standard of Peers’. Unless it contradicts some core social values, the court usually would ‘give a pass’ to the judgment of the tribunal.
Standard of Peers is the ultimate protection of patient’s interests. Practically, it concern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In stem cell therapies, so far only Hemacord has been approved by FDA for treating aplastic anemia. Other ‘stem cell therapies’ are market promotions rather than true therapies.
It is obvious that marketing principles differ from medical standard of practice: it is good marketing as long as selling boom, it is not good medical practice if sales does not addres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commercial promotion is always strictly controlled in medical profession. And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do so: the outbreak of PAAG disaster in China is a good example of this. Doctors used PAAG as material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aterial itself has not passed safety test in animals. Arguing that ‘generally accepted practice’ is ‘standard of peers’ is a form of logical fallacy.
Marketing is always present in the market, but practices such as promotion that neglect patients’ rights would eventually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ustry. The situation is obvious now. As doctors, it is currently the boldest ones who earn the most. As patients, the boldest ones may be dead on the table due to current practices.
I concur with the judgment of 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
Friday, August 17, 2012
Standards for doctors – Medical Tourism
As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medical tourism has great impact on ethical standards of medical practice. How should we judge this new ‘industry’?
From the patient’s point of view, after investing for treatments (diagnosis, surgeries and medication), a comprehensive holistic care is expected. However, medical tourism usually fall short of post-treatment follow up care. Therefore, patients have the rights to ask for a lower price for ‘incomplete’ care, as a form of upfront compensation. The real situation is, all medical tourism charge overseas patients for more dear prices, why is that the case?
Doctors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are aware of the risk of medical tourism: that this practice is deprived of post-treatment care. Complic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will blow out in patient’s homeland instead of been managed ad locum. 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 any negative feed-back would be devastating to a physician. Besides, international medical negligence law suits would be costly if not possible. As a result, the supply to medical tourism becomes divided:
Some doctors choose not to serve medical tourists, while some are willing to do so, and some are obliged to work under employment contract of a HMO. The end result is discrepancy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and finally there are the expensive fees.
Anyone with marketing sense would say that imbalance in demand and supply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market, so 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doctor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rket would solve the problem. However, marketing mechanism is not the solution for medical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mentioned above. Even the market is able to provide medical services with lower price; medical tourism is still incomplete in its essence, as post-treatment care is still absent. Medical tourism is a castrated medical service.
Monday, July 9, 2012
醫療旅遊和外籍專家
跟"醫療旅遊"相對應的問題,是所謂的"外籍專家"和"坐診"問題。
我們先讀一篇簡訊:
摘自 Time Weekly, 時代周刊, 2012年6月26日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2-06-26/124985.html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一名消費者,在一所打著全部是韓國醫生名號的整形醫院裡做手術,卻從頭到尾沒有碰到過一名韓國醫生。手術進行得並不順利,這名消費者隨后幾次在醫院宣傳有韓國醫生坐診的時間段來醫院探訪,仍然沒有發現韓國醫生的蹤影。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記者的深入調查,揭開了外籍專家坐診的神秘面紗。
本刊記者 徐晨韻
四位專家“形影不離”
尋找在華行醫的外籍整形專家,讓記者發現驚人現象:同樣四位專家,竟然同時在多個城市的多個醫院擔任外籍院長、專家顧問組成員、主任、駐地代表等花樣繁多的職務,除了醫院名稱不同,其他名號幾乎完全相同。而且,所使用的專家照片也完全相同。
這四位分別是來自澳洲的Tony Prochazka教授、美國的BruceL.Cunningham教授、Michael Neumeister教授還有Tom Biggs教授。網站介紹中,有的醫院說明其來院參觀進行學術交流並附上當日活動照片。另外一些機構則僅僅由咨詢人員進行預約,並無專家在醫院坐診照片或者案例示范。
本刊記者 徐晨韻
四位專家“形影不離”
尋找在華行醫的外籍整形專家,讓記者發現驚人現象:同樣四位專家,竟然同時在多個城市的多個醫院擔任外籍院長、專家顧問組成員、主任、駐地代表等花樣繁多的職務,除了醫院名稱不同,其他名號幾乎完全相同。而且,所使用的專家照片也完全相同。
這四位分別是來自澳洲的Tony Prochazka教授、美國的BruceL.Cunningham教授、Michael Neumeister教授還有Tom Biggs教授。網站介紹中,有的醫院說明其來院參觀進行學術交流並附上當日活動照片。另外一些機構則僅僅由咨詢人員進行預約,並無專家在醫院坐診照片或者案例示范。
西方發達國家這麼多有名的整形專家,為何隻有這四位常出現在整形機構的宣傳網頁上?而且還是同時出現?難道他們組成了一個專家團隊?
“坐診”走遍大江南比
按照網站列舉的專家姓名,記者發現這四位專家幾乎在世界整形美容界都擁有比較高的學術地位。有的甚至在某些領域是首屈一指的。
“坐診”走遍大江南比
按照網站列舉的專家姓名,記者發現這四位專家幾乎在世界整形美容界都擁有比較高的學術地位。有的甚至在某些領域是首屈一指的。
例如Tom Biggs教授,確實是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前主席、美國整形醫生協會前主席、世界發明假體填充式豐胸的唯一在世者、著名的美國胸部整形美容專家。然而這樣世界頂級的專家,單是國際研討會就已讓他們應接不暇,如何會經常忙碌奔波於中國大江南北的廣州、安徽、西安、武漢、山東和四川等地多家民營美容機構?他們如果真來中國坐診,按理一定會引起整形美容界的熱切關注並大舉進行媒體宣傳報道,可並未發現此類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變身“整形醫生”
四位專家當中,其中一位專家Tom Biggs教授,讓記者感覺特別眼熟。進一步追查發現,照片上的那位笑容燦爛的人物居然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查爾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變身“整形醫生”
四位專家當中,其中一位專家Tom Biggs教授,讓記者感覺特別眼熟。進一步追查發現,照片上的那位笑容燦爛的人物居然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查爾菲。
而另外兩位專家,Bruce L.Cunningham和Michael Neumeister教授,所用的照片竟然都是圖片庫中的創意圖片,這些照片經常被網絡和各種媒體使用在醫療資訊或廣告當中做配圖。一會兒是男性健康專家,一會兒又是牙科醫生,一會兒又是皮膚科醫生,等等。
如果真有外籍專家來坐診,醫療機構為何不拍照留念?為何網站沒有以醫院為背景的任何照片?
稍微想想就明白了。“
這裡面有兩種可能,第一是這些"外籍專家"甘心情願地出賣自己的"肖像權"給這些企業"站崗",而自己從中收取利益。第二是這些"外籍專家"根本不知情,他們的"肖像權"被第三方剽竊來進行商業推廣。。。。。。“
先說第一種可能。由於涉嫌的醫生都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的整體醫療水平比較高,法律制度也沿席普通法系統,所以我可以大致評論一番。在普通法系國家裏,醫生可以做巿塲推廣,但是必須基於事實和自己負責;至於推廣的方法就各國有不同的限制,有些很嚴格,有些比較寛鬆。由於全球化的原因,醫生做異地推廣的情況也有發生,那醫生就必須受兩地的醫療法律監管,所以醫生必然會遵守最嚴格的醫療法律和規範而"自律",不會下降自己的行醫標準,推廣活動是醫生行醫標準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中國的病人在互聯網發佈信息,說某年某月他在某澳洲醫生"坐診"的醫院看了門診,算是接受了該名醫的會診進而接受手術,但手術后出現重大併發症,跟醫院理論無果,所以他找上該澳洲名醫。可以想像,這種亊很容易瘋傳,傳到澳大利亞該"名醫"也會相當麻煩。所以醫生一定會"自律"地按兩地間的最嚴格法規行醫,不敢越雷池半步。回到我們的這則新聞,這些"外籍專家"除了整形本科外,居然還能隔科兼治男科、牙科和皮膚科的病例,這就太匪夷所思了。
先說第一種可能。由於涉嫌的醫生都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的整體醫療水平比較高,法律制度也沿席普通法系統,所以我可以大致評論一番。在普通法系國家裏,醫生可以做巿塲推廣,但是必須基於事實和自己負責;至於推廣的方法就各國有不同的限制,有些很嚴格,有些比較寛鬆。由於全球化的原因,醫生做異地推廣的情況也有發生,那醫生就必須受兩地的醫療法律監管,所以醫生必然會遵守最嚴格的醫療法律和規範而"自律",不會下降自己的行醫標準,推廣活動是醫生行醫標準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中國的病人在互聯網發佈信息,說某年某月他在某澳洲醫生"坐診"的醫院看了門診,算是接受了該名醫的會診進而接受手術,但手術后出現重大併發症,跟醫院理論無果,所以他找上該澳洲名醫。可以想像,這種亊很容易瘋傳,傳到澳大利亞該"名醫"也會相當麻煩。所以醫生一定會"自律"地按兩地間的最嚴格法規行醫,不敢越雷池半步。回到我們的這則新聞,這些"外籍專家"除了整形本科外,居然還能隔科兼治男科、牙科和皮膚科的病例,這就太匪夷所思了。
所以,情況一定是第二種可能:"外籍專家"的肖像權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剽竊來做醫院推廣。對病人來說,這是欺騙;對"外籍專家"來說,這是偷竊。每一個行業都有行業操守,除了保護雇客的根本利益外,也保障行業本身。我進醫學院的時候,迎接我們這班新生的是希波格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畢業時送走我們的也是希波格拉底誓言,每個醫生都知道它的內容。當醫院可以做出欺騙病人,偷竊醫生的行為時,它在自殺。所以在中國,當你看見所謂的"外籍專家"大頭像而其本人不在時,請掉頭離開。給自己一個健康的機會,也給社會一個健康的機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