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9, 2012

醫療旅遊和外籍專家

跟"醫療旅遊"相對應的問題,是所謂的"外籍專家"和"坐診"問題。

我們先讀一篇簡訊:
摘自 Time Weekly, 時代周刊, 2012年6月26日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2-06-26/124985.html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一名消費者,在一所打著全部是韓國醫生名號的整形醫院裡做手術,卻從頭到尾沒有碰到過一名韓國醫生。手術進行得並不順利,這名消費者隨后幾次在醫院宣傳有韓國醫生坐診的時間段來醫院探訪,仍然沒有發現韓國醫生的蹤影。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記者的深入調查,揭開了外籍專家坐診的神秘面紗。

本刊記者 徐晨韻

四位專家“形影不離”


尋找在華行醫的外籍整形專家,讓記者發現驚人現象:同樣四位專家,竟然同時在多個城市的多個醫院擔任外籍院長、專家顧問組成員、主任、駐地代表等花樣繁多的職務,除了醫院名稱不同,其他名號幾乎完全相同。而且,所使用的專家照片也完全相同。


這四位分別是來自澳洲的Tony Prochazka教授、美國的BruceL.Cunningham教授、Michael Neumeister教授還有Tom Biggs教授。網站介紹中,有的醫院說明其來院參觀進行學術交流並附上當日活動照片。另外一些機構則僅僅由咨詢人員進行預約,並無專家在醫院坐診照片或者案例示范。

西方發達國家這麼多有名的整形專家,為何隻有這四位常出現在整形機構的宣傳網頁上?而且還是同時出現?難道他們組成了一個專家團隊?

“坐診”走遍大江南比


按照網站列舉的專家姓名,記者發現這四位專家幾乎在世界整形美容界都擁有比較高的學術地位。有的甚至在某些領域是首屈一指的。
例如Tom Biggs教授,確實是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前主席、美國整形醫生協會前主席、世界發明假體填充式豐胸的唯一在世者、著名的美國胸部整形美容專家。然而這樣世界頂級的專家,單是國際研討會就已讓他們應接不暇,如何會經常忙碌奔波於中國大江南北的廣州、安徽、西安、武漢、山東和四川等地多家民營美容機構?他們如果真來中國坐診,按理一定會引起整形美容界的熱切關注並大舉進行媒體宣傳報道,可並未發現此類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變身“整形醫生”

四位專家當中,其中一位專家Tom Biggs教授,讓記者感覺特別眼熟。進一步追查發現,照片上的那位笑容燦爛的人物居然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查爾菲。
而另外兩位專家,Bruce L.Cunningham和Michael Neumeister教授,所用的照片竟然都是圖片庫中的創意圖片,這些照片經常被網絡和各種媒體使用在醫療資訊或廣告當中做配圖。一會兒是男性健康專家,一會兒又是牙科醫生,一會兒又是皮膚科醫生,等等。
如果真有外籍專家來坐診,醫療機構為何不拍照留念?為何網站沒有以醫院為背景的任何照片?
稍微想想就明白了。“


這裡面有兩種可能,第一是這些"外籍專家"甘心情願地出賣自己的"肖像權"給這些企業"站崗",而自己從中收取利益。第二是這些"外籍專家"根本不知情,他們的"肖像權"被第三方剽竊來進行商業推廣。。。。。。“

先說第一種可能。由於涉嫌的醫生都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的整體醫療水平比較高,法律制度也沿席普通法系統,所以我可以大致評論一番。在普通法系國家裏,醫生可以做巿塲推廣,但是必須基於事實和自己負責;至於推廣的方法就各國有不同的限制,有些很嚴格,有些比較寛鬆。由於全球化的原因,醫生做異地推廣的情況也有發生,那醫生就必須受兩地的醫療法律監管,所以醫生必然會遵守最嚴格的醫療法律和規範而"自律",不會下降自己的行醫標準,推廣活動是醫生行醫標準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中國的病人在互聯網發佈信息,說某年某月他在某澳洲醫生"坐診"的醫院看了門診,算是接受了該名醫的會診進而接受手術,但手術后出現重大併發症,跟醫院理論無果,所以他找上該澳洲名醫。可以想像,這種亊很容易瘋傳,傳到澳大利亞該"名醫"也會相當麻煩。所以醫生一定會"自律"地按兩地間的最嚴格法規行醫,不敢越雷池半步。回到我們的這則新聞,這些"外籍專家"除了整形本科外,居然還能隔科兼治男科、牙科和皮膚科的病例,這就太匪夷所思了。



所以,情況一定是第二種可能:"外籍專家"的肖像權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剽竊來做醫院推廣。對病人來說,這是欺騙;對"外籍專家"來說,這是偷竊。每一個行業都有行業操守,除了保護雇客的根本利益外,也保障行業本身。我進醫學院的時候,迎接我們這班新生的是希波格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畢業時送走我們的也是希波格拉底誓言,每個醫生都知道它的內容。當醫院可以做出欺騙病人,偷竊醫生的行為時,它在自殺。所以在中國,當你看見所謂的"外籍專家"大頭像而其本人不在時,請掉頭離開。給自己一個健康的機會,也給社會一個健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