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Standards for doctors

On 22nd May, The Straits Times reported two Singaporean doctors were fined the maximum $10,000 by 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 for offering and performing various treatments which were not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medical profession. Such practices include commencing therapies such as mesotherapy and stem-cell extract facial therapy.

Dr. Low, one of the plaintiffs, was the founder of the Singaporean anesthetic chain, The Sloane Clinic, and a medical doctor hersel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has already warned her to stop the aforementioned treatments earlier in September, 2007, but the warning was ignored. Hence the Ministry was forced to lodge a complaint to the medical council 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Another plaintiff who worked in TLC Lifestyle Practice, Dr. Lee, worked on similar projects. Dr. Low and Dr. Lee were alleged 7 and 6 charges respectively and was censured 3 and 5 eventually.

Both of them were not satisfied and prepared for appeal. Dr. Low argued that those were generally accepted procedures, though the medical council considered that doctors should provide treatments based on clinical evidence instead of general acceptance.

Since both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have a British heritage of medical and judiciary practices, this case is an excellent precedence for local doctors.

In countries practicing Common Law, juries have to rely on professional opinions to assist in their judgment. Cases of professionals are usually settled in tribunals, where expert witnesses from both sides argue together. Even the cases appealed to High Court have to supplant with expert opinions, the judges rule with a reference to this ‘Standard of Peers’. Unless it contradicts some core social values, the court usually would ‘give a pass’ to the judgment of the tribunal. 


Standard of Peers is the ultimate protection of patient’s interests. Practically, it concern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In stem cell therapies, so far only Hemacord has been approved by FDA for treating aplastic anemia. Other ‘stem cell therapies’ are market promotions rather than true therapies.

It is obvious that marketing principles differ from medical standard of practice: it is good marketing as long as selling boom, it is not good medical practice if sales does not addres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commercial promotion is always strictly controlled in medical profession. And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do so: the outbreak of PAAG disaster in China is a good example of this. Doctors used PAAG as material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aterial itself has not passed safety test in animals. Arguing that ‘generally accepted practice’ is ‘standard of peers’ is a form of logical fallacy.

Marketing is always present in the market, but practices such as promotion that neglect patients’ rights would eventually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ustry. The situation is obvious now. As doctors, it is currently the boldest ones who earn the most. As patients, the boldest ones may be dead on the table due to current practices.

I concur with the judgment of 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 

Friday, August 17, 2012

Standards for doctors – Medical Tourism

As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medical tourism has great impact on ethical standards of medical practice. How should we judge this new ‘industry’?

From the patient’s point of view, after investing for treatments (diagnosis, surgeries and medication), a comprehensive holistic care is expected. However, medical tourism usually fall short of post-treatment follow up care. Therefore, patients have the rights to ask for a lower price for ‘incomplete’ care, as a form of upfront compensation. The real situation is, all medical tourism charge overseas patients for more dear prices, why is that the case?

Doctors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are aware of the risk of medical tourism: that this practice is deprived of post-treatment care. Complic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will blow out in patient’s homeland instead of been managed ad locum. 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 any negative feed-back would be devastating to a physician. Besides, international medical negligence law suits would be costly if not possible. As a result, the supply to medical tourism becomes divided:

Some doctors choose not to serve medical tourists, while some are willing to do so, and some are obliged to work under employment contract of a HMO. The end result is discrepancy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and finally there are the expensive fees.

Anyone with marketing sense would say that imbalance in demand and supply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market, so 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doctor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rket would solve the problem. However, marketing mechanism is not the solution for medical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mentioned above. Even the market is able to provide medical services with lower price; medical tourism is still incomplete in its essence, as post-treatment care is still absent. Medical tourism is a castrated medical service.

Monday, July 9, 2012

醫療旅遊和外籍專家

跟"醫療旅遊"相對應的問題,是所謂的"外籍專家"和"坐診"問題。

我們先讀一篇簡訊:
摘自 Time Weekly, 時代周刊, 2012年6月26日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2-06-26/124985.html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一名消費者,在一所打著全部是韓國醫生名號的整形醫院裡做手術,卻從頭到尾沒有碰到過一名韓國醫生。手術進行得並不順利,這名消費者隨后幾次在醫院宣傳有韓國醫生坐診的時間段來醫院探訪,仍然沒有發現韓國醫生的蹤影。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記者的深入調查,揭開了外籍專家坐診的神秘面紗。

本刊記者 徐晨韻

四位專家“形影不離”


尋找在華行醫的外籍整形專家,讓記者發現驚人現象:同樣四位專家,竟然同時在多個城市的多個醫院擔任外籍院長、專家顧問組成員、主任、駐地代表等花樣繁多的職務,除了醫院名稱不同,其他名號幾乎完全相同。而且,所使用的專家照片也完全相同。


這四位分別是來自澳洲的Tony Prochazka教授、美國的BruceL.Cunningham教授、Michael Neumeister教授還有Tom Biggs教授。網站介紹中,有的醫院說明其來院參觀進行學術交流並附上當日活動照片。另外一些機構則僅僅由咨詢人員進行預約,並無專家在醫院坐診照片或者案例示范。

西方發達國家這麼多有名的整形專家,為何隻有這四位常出現在整形機構的宣傳網頁上?而且還是同時出現?難道他們組成了一個專家團隊?

“坐診”走遍大江南比


按照網站列舉的專家姓名,記者發現這四位專家幾乎在世界整形美容界都擁有比較高的學術地位。有的甚至在某些領域是首屈一指的。
例如Tom Biggs教授,確實是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前主席、美國整形醫生協會前主席、世界發明假體填充式豐胸的唯一在世者、著名的美國胸部整形美容專家。然而這樣世界頂級的專家,單是國際研討會就已讓他們應接不暇,如何會經常忙碌奔波於中國大江南北的廣州、安徽、西安、武漢、山東和四川等地多家民營美容機構?他們如果真來中國坐診,按理一定會引起整形美容界的熱切關注並大舉進行媒體宣傳報道,可並未發現此類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變身“整形醫生”

四位專家當中,其中一位專家Tom Biggs教授,讓記者感覺特別眼熟。進一步追查發現,照片上的那位笑容燦爛的人物居然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查爾菲。
而另外兩位專家,Bruce L.Cunningham和Michael Neumeister教授,所用的照片竟然都是圖片庫中的創意圖片,這些照片經常被網絡和各種媒體使用在醫療資訊或廣告當中做配圖。一會兒是男性健康專家,一會兒又是牙科醫生,一會兒又是皮膚科醫生,等等。
如果真有外籍專家來坐診,醫療機構為何不拍照留念?為何網站沒有以醫院為背景的任何照片?
稍微想想就明白了。“


這裡面有兩種可能,第一是這些"外籍專家"甘心情願地出賣自己的"肖像權"給這些企業"站崗",而自己從中收取利益。第二是這些"外籍專家"根本不知情,他們的"肖像權"被第三方剽竊來進行商業推廣。。。。。。“

先說第一種可能。由於涉嫌的醫生都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的整體醫療水平比較高,法律制度也沿席普通法系統,所以我可以大致評論一番。在普通法系國家裏,醫生可以做巿塲推廣,但是必須基於事實和自己負責;至於推廣的方法就各國有不同的限制,有些很嚴格,有些比較寛鬆。由於全球化的原因,醫生做異地推廣的情況也有發生,那醫生就必須受兩地的醫療法律監管,所以醫生必然會遵守最嚴格的醫療法律和規範而"自律",不會下降自己的行醫標準,推廣活動是醫生行醫標準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中國的病人在互聯網發佈信息,說某年某月他在某澳洲醫生"坐診"的醫院看了門診,算是接受了該名醫的會診進而接受手術,但手術后出現重大併發症,跟醫院理論無果,所以他找上該澳洲名醫。可以想像,這種亊很容易瘋傳,傳到澳大利亞該"名醫"也會相當麻煩。所以醫生一定會"自律"地按兩地間的最嚴格法規行醫,不敢越雷池半步。回到我們的這則新聞,這些"外籍專家"除了整形本科外,居然還能隔科兼治男科、牙科和皮膚科的病例,這就太匪夷所思了。



所以,情況一定是第二種可能:"外籍專家"的肖像權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剽竊來做醫院推廣。對病人來說,這是欺騙;對"外籍專家"來說,這是偷竊。每一個行業都有行業操守,除了保護雇客的根本利益外,也保障行業本身。我進醫學院的時候,迎接我們這班新生的是希波格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畢業時送走我們的也是希波格拉底誓言,每個醫生都知道它的內容。當醫院可以做出欺騙病人,偷竊醫生的行為時,它在自殺。所以在中國,當你看見所謂的"外籍專家"大頭像而其本人不在時,請掉頭離開。給自己一個健康的機會,也給社會一個健康的機會。

Friday, July 6, 2012

複雜系統的危機--兼談問責制度

複雜系統的危機--兼談問責制度
複雜系統本身就不安全,意外和危機會不定時湧現。危機是經常出現的、但不影響整體系統運行的事件。對生物系統來說,除了基本特徵的正態分佈外,還有突變。突變是進化的原材料,它保證整體系統(物種)在外部環境劇變的情況下,也有個體生存而把族群基因繁衍下去。所以,對複雜系統來說,危機的湧現應當視作整體系統生存適應力的表現。系統會自組織,系統會自演化。

由於複雜系統的本質是連接和自控制,它都有多重機制來處理危機。對生物體來說,它有物理的、非特異免疫系統,也有細胞的、特異免疫系統來處理感染、創傷和腫瘤等各種生物危機。對社會機構和政府來說,它都有組織、行政、人員訓練、應急備案、危機動員等多重保險機制來應對危機。多重保險的作用是保證系統正常運行,不用跟危機迎頭相撞而致整體癱瘓。

系統災難是整體癱瘓,它是一連串危機累積而成的。系統本身可以處理危機而使系統歸於正常運行,"危機-去危機-正常"是系統的動態守恆定律(Homeostasis)。一定要很多小危機串聯在一起、短期集中爆發,衝破多重保險,超過系統可處理容量,才會有系統災難。

反過來說,一個小危機是不足以引發系統災難的。複雜系統容忍"害群之馬",除了成本的原因,還有系統自適應性原因。所有災難的事后評估報告都會有這樣的話:"災難發生前就有很多預警情況發生、、、但領導層未予足夠重視、、、加上人員訓練不足、、、情報不及時、、、儀器老舊、、、組織不力等等、、、如果足夠重視、、、採取必要預防措施、、、災難可以免於發生。"另外,為了政治正確,一定有替罪羊扮演報告中的醜角,也一定有英雄扮演報告中的忠貞之士。怎樣?像不像911后的國家安全報告?上一份相似報告發表在珍珠港事件后。其實,全世界的災難事后評估都是這個樣板。只是你寫出來沒人信,一定要某某委員會寫出來才能改變國家政策。

這種"找出原因,避免再發生"的態度是一種因果思維,是一種對複雜系統的無知。系統隨時都有危機,危機隨時都被清除,一定要足夠多的危機累積爆發系統才能發生災難。所以單獨的危機只能是災難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這種"找出原因,避免再發生"是一種"后知先覺"的偏見,它除了滿足人類"穿越回過去可以成神"的自我優越感外,根本無助於避免災難再發生。災後報告給出的安全補救措施,通常都是增加投資以增加系統冗餘,使系統更低效運行,而后系統更安全。但是增加冗餘度的同時,也增加系統的變數,最後,災難還是會發生。

從效益角度來說,系統永遠在低效運行(降級運行),系統有冗餘可進行高效運作但不可持久。正常人步行速度是每小時4公里,逃命時可達每小時35公里。國家的生產力在戰爭時期跟和平時期是大大不同的。系統冗餘度是健康的量度,健康的系統擁有較高冗餘度。所以批評政府浪費公幣效率低下是永遠正確的,公司廋薪裁員也永遠有效,因為系統根本的曰常運行就是低效運行。管理者需要知道的是:瘦身增效的必然后果是系統冗餘度減少而危機增加。

話說回來,這個胖子冗餘度夠多了吧,你說他健康?你這是缐性思維了,老兄,我沒有說系統冗餘度越高越健康,系統昰非缐性的、非因果的。複雜系統由於有反饋機制,可以在成本、反應時間和冗餘度之間達致最優平衡狀態。所謂最優平衡是三者保其二,這是系統的自適應力,也是系統自演化的根源。好吧,最優平衡是一種道德判斷,描述複雜系統不適合,理論上講,應該叫做"目標模糊性Ambiguity"。很多災難后評估報告都從事件后的目標需求來評論事件前的目標需求,這又是一種偏見。

複雜系統永遠會有災難。災難是複雜系統的特色,這是非缐性律決定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說,凡有可能出錯的亊必定會出錯,講的就是這一點。所以,建築核電站就一定會有核泄漏事故。核威脅下的和平是"相互確保摧毀(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所以人類最終會自我毀滅。

在複雜系統裏面,人的角色是雙重的:在平時系統正常時,人是複雜系統的元素,進行平常的資訊、物質和能量交換;在系統危機時,人是複雜系統的安全保障。那麼,如果安全保障成功,崗位上的人就是英雄;如果安全保障失敗,崗位上的人就是狗熊?社會責任是這麼釐定的話,人在系統的正常活動就完全無意義了,我們可以無視人的社會價值。

人在面對系統危機的反應,可以經過訓練而增加成功率,但是成功率永遠不會是100%,其實越要求達到99.9%后多一個9,系統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這也說明,系統永遠有機會出錯,而在崗位的人處理危機的成功率基於經驗是99.9%,這是一種追溯性的(Retrospective)統計學的經驗,他永遠有機會面對系統"異常"的危機,這是他的訓練所沒有涵蓋的,崗位上的人就會處理危機失敗,危機就會漫延到下一層安全網。所以,既使崗位上的人處理危機的追遡性成功率有99.9%,他的預期(Prospective)成功率其實只有50%。換言之,每個處理危機的人都在賭博!

系統對人,作為系統元素的人,的基本責任要求是:1、有能力處理正常的資訊、能量交換工作;2、有學習能力去應付曰益複雜的未來工作。除此之外,系統還應該對人在工作中的賭博成敗進行奬勵或是懲罰?所以找替罪羊的行為是可笑的。

災難評估報告的常見建議,除了增加人員訓練外,就是引入新的組織結構、更先進的儀器或更及時的預警情報系統。引入新元素,除了增加可預測的系統冗餘度外,它也增加了不可預測的系統複雜性,也就是說,系統本身的不確定性、非線性和非因果性也增加了。人類會主觀地期望新的改變會帶來"好"的結果,而故意視而不見新的危機和風險,這是一種主觀的預期偏見。另外,人所期望看到的"好"結果未必是系統的好結果,系統因為新元素的增加而會重新自組織,新的風險是人要做的新的賭博,而系統本身並不在乎人的好惡而給出管理者所預期的結果。

最後,如果系統危機是自湧現的,系統安全也是自湧現的。兩者並存是複雜系統的根本特色,改變人事、組織和機器可以改變危機率,也可以改變安全率。人在系統內賭博危機處理,也在系統裏制造安全,兩者同時發生,相互依存。系統擁有記憶,會在錯誤中自學習。所以,醫學界有句名言,醫生的經驗來自他所犯的錯誤,經驗是醫生的寶貴財富。

請不要把上面的內容理解為,系統不應該改革,人不應該被追究責任。這是一種價值判斷,人類就是要給決定找理由,社會就是需要行為準則。而價值判斷只是複雜社會的子系統(或元素),系統會自我運行,自我演化至新的狀態,這跟管理者的預期通常是有差別的。 對社會系統來說,道德和法律的價值判斷從屬於系統之下,而不是臨駕於系統之上。 所以最終結果是,系統的管理者又有新的工作了,他的高薪厚職更加有理,管理者必須折騰。

醫院又出亊故了,某某兒童受傷,某某婦女大量失血。記者蜂擁而上,長短鏡對準醫院,醫院負責人出來解釋,答應儘快搶救,然後組成專家團找出事故原因,以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大家知道,同類亊件還會再發生,不然怎麼會"又"出亊故?

社會又出災難了,SARS爆發。記者蜂擁而上,長短鏡對準醫院,也對準政府大樓。政府負責人出來解釋,答應儘快搶救患者,有效組織社會資源,共同對付災難。亊後組成專家團發表災后評估,找出事故原因,以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主要官員引咎辭職,主要管理層大換血,社會重新上路。新政府上臺,一定會答應全面採用災后報告的建議。然後,過幾年再告訴人民,我們的社會更安全了。但是大家知道,新的災難還會再來,不然怎麼會"又"出災難?

扯蛋嗎?社會就是這樣的,政治官員問責制的真相就是如此。這種政治機制滿足替罪羊對號入座,讓社會不滿得到宣泄,對解決複雜性問題沒有大用,但對道德自滿足有用,道德高尚的人會團結在道德領袖身邊,他的選票會增加。這個世界就有這種政治領袖(董JH),英國人管理殖民地時沒有問責制,英國人一走,他就把問責制建立起來。到今天,我們的報章頭條全是問責、誠信和以權謀私等道德議題,對社會開明無助,只在幫反對派拉選票。對政治領袖來說,克己兢業不全是優點,因循守舊也不全是缺點。丘吉爾會做對英國有害的事,希特勒也會做對德國有益的好亊。怎麼?我說了希特勒的好話,你就要把我批倒批臭,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無所謂,我做我的描述,你做你的道德判斷,複雜系統自在運行。

前面講過,對社會複雜系統來說,道德和法律的價值判斷從屬於系統之下,而不是臨駕於系統之上。請注意,這只是客觀描述,不是判斷。如果社會要人為地緊守既有的道德法律規範(保守社會),社會系統會自演化緩慢。如果道德和法律積極地因應社會演化而作出調整(開明社會),社會系統會自演化快速而平衡。反過來說,保守社會的演化潛力更大,社會危機也潛在更多,前蘇聯和中國的開放就是例子, 不過, 只要開放就行,系統會演化。

問題時,香港和台灣,是開明社會還是保守社會?

這是道德和法律的適應性問題,下一篇講到。

Thursday, July 5, 2012

思想的五種境界 2

第四、批判思維

人類思維的第二大飛躍是批判思維。人類可以用哲學工具來檢驗思想的質量,思維從平面的二次元進入立體的三度空間。到如今,最有說服力的話開始一定是"科學家研究表明"或"專家說",這是因為科學文獻全部都要經過批判思維的梳理才能發表,科學家用他們的嚴謹態度贏得了信任。雖然專家也會放屁,但受過批判思維訓練的人可以知道專家有沒有放屁。
大致上說,批判思維用以下幾個重要步驟來檢驗真理:

1、目的:思維的目的是尋求真理,建立認識模式,不是為了辨論,更不是為了贏;
2、偏見:每個人都有偏見,這是受教育背景、社會階級甚至國家民族所決定的,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父母,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偏見。某些專家就是專門為某些利益集團說話的;
3、基於某種假設:所有的立論都有假設,只要推翻假設,立論就不成立了。創世紀永遠有人相信,因為它基於信仰。進化論永遠有人懷疑,因為它基於證據;
4、基本概念和定義:很多情況下,爭論是由基本概念的理解差異造成的。你說的他和我說的他根本不同,所以你我就吵起來啦。另外,偷換概念是詭辨的捷徑,那又是另一種學問了;
5、亊實和經驗:要有數據支持,理論才有說服力。多數人的直覺是靠經驗,但是它嚴重局限和不可靠,它其實是一種偏見。所以做科學研究,對數據採集是非常嚴謹的。從觀察的環境、到被觀察的目標、目標對比組、數據處理等等全部都要嚴格對待,務求真實可靠;
6、推論和判斷:推論的過程必須嚴密和合乎邏輯,才會有理性的判斷;
7、回答問題,解決困難:最後,由批判思維的結果來解決問題,檢驗成果。
第五:系統思維,也叫複雜性思維

科學思維也好,批判思維也好,說到底是一種分析思維,它基於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原則,就是儘量用簡單原則來解釋觀測到的事實。這一原理在科學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奧卡姆剃刀已經成為重要的科學思維理念。

但是现实生活极其复杂,诸多因素常常纠缠交错在一起,運用奧卡姆原則無情的“簡化”,會在分析過程中人為的剔除“有關聯因素”而導致認識曲解甚至誤解。運用奧卡姆原則越來越不能解決大規模、複雜問題。因此,有必要從全局系統地看待問題就成為新時代的思想指標。貝塔郎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的"一般系統論",開啟了複雜性的研究。在新時代我們更關心經驗和複雜,而不是因果和責任,這種思想叫做"后現代主義"。

下圖是複雜性研究的歷史:

什麼是系統,什麼是複雜,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整定義,所以它才複雜,一般來說,擁有以下十種特徵的事物,是複雜的、系統的:

1、系統大規模且有多層結構,子系統(或元素)本身也可以是複雜的或簡單的;
2、元素之間是互相連接的,或是多重連接的。這些連接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化學的或僅僅是資訊的;
3、元素對整體系統是無知的,它只對自己局域的在連接元素有感知;
4、元素連接之上沒有中央控制中樞,連接性和反饋Feedback就構成系統本身的自我控制;
5、連接性是可變的和不穩定的,系統本身也是可變和不穩定的;
6、元素之間的影響是非線性的,非加和的,也就是說,小的輸入可以有大的輸出,反之亦然;
7、系統具有非因果性,或不可預測性;
8、系統具有湧現性Emergence,突發亊件或危機是正常和必然的;
9、系統可以自組織Self-organizing,表現出分化Specialization和多樣性Diversity;
10、系統是開放的,它必須永遠輸入能量或資訊才能維持,否則系統會死亡。

好像昰天書,讓我們以人體為例來說明,最初複雜性的研究,就是從生物系統開始的。
1、人體由多種系統組成,呼吸、循環系統是簡單的,但消化、神經、內分泌系統是複雜的,最後,構成系統的細胞全都是複雜的;
2、所有人體系統都受血液循環供應養份,肺部呼吸的氧氣會影響所有器官,神經系統由電脈冲連接各器官;
3、腎臓對人體整體是無知的,它只對血壓、血容和電解質變化起反應;
4、在人體之上,沒有另一級的"神"控制人體,人體就是各器官系統組織而成,自成一個有意識,有感知、有反應的複雜系統;
5、人體所有生理指標都是恆動的,沒有固定值,只有平均值和整體趋势;
6、人體各系統之間的影響是非缐性的,不會因為補三倍的鈣而骨骼強健三倍;
7、人體具有非因果性,瘋狂健身不保障可以成為健美先生;
8、人體會不斷湧現腫瘤細胞,免疫系統會實時清除,清除失敗就成癌症;
9、人的思想會不斷分化和表現出多樣性,有記憶,情緒,學習,思考等能力;
10、人必須吃飯,不然會餓死。

除此之外,人的思想、語言、情緒都是複雜系統。上昇一級,到生態系統、社會關係、經濟活動、政治實踐和公司管理全都是複雜系統。由於歷史研究是思想跟過去事件的對話,所以歷史也是複雜的。

只有認識到系統的複雜性,才能明白科學的局限性、管理和政治的不可預測性。以下的一些例子可以說明:

傳译器(Interpretor machine):如果一間公司可以做出傅繹器,我們就不需要學外語了,節省大量的時間,可以做其他有意義的亊。現在的超級電腦還不能勝任這種工作,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產物,而思想是複雜的;

圍棋軟件:只要CPU足夠快,記憶的棋譜足夠多,電腦可以打敗世界冠軍。這在象棋、跳棋等簡單思維型游戲是可行的,但在圍棋這種複雜型思維產物面前,現在的超級電腦也無法對陣。初學棋三個月的少年兒童,可以輕易打敗圍棋軟件;

生態控制:過去,人類用各種殺蟲劑、落葉劑來控制生態,甚至引入外地生物來控制本地物種,全部引起生態危機,引發不可預測后果。現在人類學懂了,知道要保留生態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

經濟改革:因為自由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優勝,所以一夜改革,就可以馬上解決經濟問題。這就是俄羅斯的"休克療法"的指導思想,這是一種開關思維。其結果是,複雜系統的非因果、非線性反應表現出來,俄羅斯經濟的崩潰,盧布貶值90%。相反,中國不理外國的指手劃腳,就是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改革,邊走邊改而經濟改革成功。這是一種以複雜思想為指導的改革,它更有活力,發展得更好;

政治改革:經濟之餘,一定要說政治。政治是經濟利益的高度概括,所以政治管理也是複雜系統。民主、自由、人權都是好東西,但是用"休克療法"的方式引入就可能引發系統的不確定性反應,其結果未必是我們所想要的。美國打伊拉克,打出個親伊朗政權;埃及的茉莉花革命,革出一個親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政權,這就是複雜系統的非缐性和反因果效應,美國佬頭痛了;

歷史研究:我們先看什麼是歷史,這是我在台灣成功大學網站上找到的材料:"歷史有數種的意義。首先,歷史指過去的事件,及實際發生的事。其次,歷史意味事件的紀錄或敘述。最後,歷史則成為一門科學、研究領域,歷史發展一系列的方法和概念,透過這些方法和概念,歷史學家收集過去事件的證據,評價這些證據,並就題目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歷史的基本作用是能讓你了解自己所處時代的公共事務、國家情勢和趨勢。歷史著作的作用不僅使個人對變化瞭解和失望,對那些令人驚駭的事情有所準備,也向個人提供人類行為和組織的可能性的大致模式。"

用複雜系統來看歷史,結論就不同傳統歷史觀。首先,過去的歷史文明和社會本身都是複雜系統。其次,對事件的記錄必然是不全面的,歷史社會的所有的"規律"都是片面的認識,跟"規律"同時存在的"不規律"因為過去歷史學家認識的局限性而未被記錄。最後,因為思想是複雜的,而人類過去社會的演化也是複雜的系統,所以"以史為鑑"這種指導思想的正確性就存疑了。所以,歷史只能是對複雜文明社會的近似暸解,它永遠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等而下之的是,歷史的研究更多時候成為政權的工具,它給各時期的政權提供執政的正當性依據,它也給各時期反對派提供攻擊的材料。比如,希特勒時期的"雅利安人種"論,墨索里尼時期的"新羅馬帝國"論,湯恩比的"歷史的研究",中國的"農民起義"等等。有人可以擧出很多例子說斯大林是獨夫、殺人犯,也有人會跳出來揮舞斯大林的睡衣,說"你看,這裡有七個補丁,它說明斯大林同志的生活節操,所以他是一個偉人"。我們總會讀到這樣的歷史觀,在這些人眼裏,歷史就是一個妓女,想怎麼操弄就怎麼操弄。

但歷史不是妓女,它是一只大象,我們永遠只能像瞎子一般去觸摸而不得全貌的大象。必須要有複雜系統的思維才能瞭解複雜系統。
大致寫完思想的五種境界,下一篇談談系統的危機。

Wednesday, July 4, 2012

思想的五種境界 1

思想的五種境界


第一:點式思維,也叫開關思維


它指思維判斷就在1-0之中選擇,只能是1或0,不可以有中間選擇。所以它又叫開關思維。擧凡政治家、傳教士、任何職業形式的"輔導員"包括家長、老師或上級都會把開關思維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然的話,他們的飯碗怎麼拿得穩。開關思維一般涉及價值判斷,因每人的立場、利益和社會背景而不同。下列的一些例子,可以說明一二:


是非、善惡、好壞:從小,老師就教我們做好人,決不要做壞人,好和壞是誓不兩立的。但是我們漸漸發現,好和壞本身並沒有絕對標準,有時為了更高一級的"好"我們還要做一點"壞"事。為了基督的信仰,可以發動正義的十字軍,去聖地殺異教徒。還有,我認為是好的,別人覺得是壞。基督徒認為十字軍是好的,異教徒就不會認同。另外,好壞之間,還有多種選擇,十年前的好亊,今天看來既使不是壞亊,也是傻事,這種經驗,相信大家也不少。


政治醜聞:所有人都知道水門事件,從它之後,所有的政治醜聞必要冠上一個"門"字。水門之不朽,就在"門"上,它楔合了開關思維--只要不是好的,它必壞。今天,各國政治家的"誠信"問題不斷上演,主要昰覌眾人數多,社會需求大,所以各生產商--記者團就前仆後繼,不遺餘力了。另外,指責政客道德缺陷的時候,社會會團結一致的滿足道德優越感,因此,醜聞永遠是反對派的至愛。上一段說過,道德本身是一種多級價值體係,它本身就存在妥協,誠信是道德的內源性問題,每人都會為了更高的價值目標而妥協。其實,誠信問題同政治家的領導力關係不大,尼克松是美國戰後的偉大總統,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卓有建樹。反過來說,社會如果需要耶穌做政治領袖,反對派就沒有了道德武器,會引發政治支持減少,威脅反對派的政治地位,反對派的法利塞人就會把耶穌出賣給羅馬人,最終釘上十字架。二千年前發生的這一幕,說明政治游戲本身拒絕聖人。


下圖是紅衣大主教黎塞留, 他是聖人還是政治家?


名人傳記:同醜陋的政客相反,名人傅記有引導社會的正面意義,所以它長期佔有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欄。家長和老師的一句話,青少年就要買,雖然多數是家長們自己掏腰包買的。其實,名人的成功,有複雜的社會原因,個人的因素只是一部分原因,如果以為照樣做我就成下一位名人,那你就燒壞腦子了。


厚黑學:民國奇人李宗吾的奇書厚黑學,詳細解釋了中國歷史名人的成功秘訣,就是面厚心黑。厚黑的境界越高,歷史上的成就也越大。與厚黑相對的薄白們,都是歷史的悲劇英雄,為道德操守付出慘痛的政治代價。厚對薄,黑對白,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歷史觀,從太史公司馬遷以後就一脈相傳。好的皇帝一定親賢臣遠小人,成就一代文治武功,壞皇帝一定任用奸臣宦官,搞的國家民不聊生。是非善惡的歷史觀,使中國歷史讀起來千篇一律,每一個朝代都相似,昰我們的老祖宗太有戏剧天份,還是我們的歷史學家的思想出了問題?如果國家的管理可以單純用道德來貫徹,人間早就是天堂了。


我的奮鬥:人類的大毒瘤希特勒的獄中著作,這是開關思維的聖經。它詳細地、有步驟地把一個人代入開關思維而不能自拔,是政治家、傳教士、任何職業形式的"輔導員"包括家長、老師或上級都必須要讀的一本書。李宗吾只能總結出開關思維,而希特勒則有教戰手冊。讀此書常有"噫吁嚱!危乎高哉!"之嘆。當然,我們都要咬牙切齒地、帶著對納粹的痛恨來讀這本書,不然怎麼做好人呢。我就是這樣讀這本書的。


第二:缐性思維


相對開關思維,這是一種進步,因為人意識到0和1之間,還有很多選擇。另外,小的輸入只有小的小的結果,大的輸入有大的結果。還有,時間順序的先後與因果有關聯。所以,大家有這些經驗:
小時就這麼壞,大了還了得:父母老師經常掛在口頭的名言。所以我們一定要做老師的好學生,最好每門功課都年年得第一。但是最新研究表明,通常是成績第十的同學終身成就最高,看著我們的同學一個個比我成功,真后悔當年讀書時這麼勤奮,玩耍得少了,妹子也把的少了。


勤能補拙:如果智慧不夠,勤勞能補救。這在小部分情況下正確,它假設在智慧相若的情況下,多輸入會有多輸出。但在多數情況下,每人都會昇上一個他不勝任的崗位,而在此終結,既使獵頭公司挖走他,他也會在新的崗位上不稱職。因為智慧決定能力,能力決定崗位,勤勞是不能代替智慧的。在有些職業和崗位,勤勞反而有害,這種危害因素必須儘早清除。比如勤勞而低拙的政治領袖,最好不要連任。勤勞而蠢鈍的士兵,不要給他斥侯任務,會害死全隊人的。


小事都做不好,大事怎麼放心交給你做:每人的公司都有一個八婆這樣訓你。而你一定很委屈,因為公司的高管、職業經理人就是只做大亊而不做小事的,而且他們也不見得做的比你好。
因果論:凡事有因必有果,所以萬物必然有創世主。這是信仰之源。但是如果你問我,創世主的"因"是什麼呢,我會說,我們換一個話題吧,嗯,今天天氣不錯,你穿衣服很有品味。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中學時代總有聰明的同學拿這題考我們,而我們一眾才智平庸之輩是永遠答不出來的。當然,如果問這問題的是一個美眉,你最好藏拙,讓她發表偉論吧。因為,賣弄學問的才子和賣弄美貌的女人都是希罕貨,兩者同時發生是人間絕品,必須珍惜的哦。回到正題,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我如果說是有雞先,你一定說有蛋先,反之也然。其實烏類是從恐龍進化而來,探索什麼東西先一定會上溯至宇宙大爆炸和創世紀的問題。所以,我們還是換個話題吧。


多快好省:在火紅的年代,偉大領袖教導人們要多快好省地幹革命。但是人們很快發現,產量(多、快)和質量(好)和成本(省)是不能全面照顧的,最多只能要兩樣而犠牲第三樣。很明顯,缐性疊加的概念,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第三、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人類思想的第一大飛躍。由於人對自然發生興趣,就會研究、記錄,建立認識模式。然後,用已經建立的模式去檢驗現象,再修正模式,形成完整的思維循環。這就是科學思維,它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它使人類可以瞭解自然,累積知識和改變生活。因為有了科學思想,人類正式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可惜的是,中國向來只有技術而沒有科學,是因為中華文明沒有孕育出科學的思維。鴉片戰爭的恥辱是我們的祖宗在更早期就種下的,落後就要拚打,落後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科學的局限:科學方法是人類瞭解自然的最好工具,但它本身也存在缺陷:
1、科學不能夠做出價值判斷,它不能回答好壞、是非的問題,當然也對道德問題束手無策;
2、科學對形而上的問題不能回答。

Wednesday, June 27, 2012

關於醫生的行業標準

星加坡海峽時報5月22曰訊:兩名星加坡醫生開展美塑療法(mesotherapy)、幹細胞萃取物面部治療(stem-cell extract facial therapy)等項目,被星加坡醫委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以"實施未經科學論證的醫療項目"為由起訴,判以最高罰款1萬美元。


圖為DrLow和她的律師。

當事人之一的Dr。Low是星加坡美容連鎖集團The Sloan Clinic的創辦人,本身也是醫生。早在2007年9月,星加坡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就提醒她停止上述治療,但未被理會,衛生部被迫於同年11月向醫委會投訴。另一位當亊人是就職於TLC Lifestyle Practice 的Dr。Lee,她也展開類似項目。兩人分別面臨7項和6項指控並最終裁定5項和3項罪名成立。

兩人均表不服並提出上訴。Dr。Low以"療法已被醫生接受"為由辨護,但醫理會認為"醫生應以臨床科學論證而不是以普遍接受由"實施治療。

圖為Dr。Low和她的律師。

由於星加坡和香港在醫療和司法制度上都深受英國影響,這件案例對我們有指導作用。

在海洋法系統裏,由於社會高度分工和專業化,單靠陪審團和法官在一般的地方法院無法對專業的案件作出公正的判決。所以在三級法院以下,又有各種專業的仲裁法院(Tribunal),對行業內案件進行裁決。判案的標準是"同行的行業標準Standard Practice of Peers",既使上訴到高等法院,法官判案前也要聴取雙方的專家證人(Expert witness)的證詞,判案的標準還是"行業標準"。除非"行業標準"有悖於社會的核心價值,高等法庭一般不會干預仲裁法院的判決。

醫生的同業標準只有一個:病人利益至上。具體執行起來有二:安全性和有效性。
到目前為止,只有Hemacord臍帶龫細胞用於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證明是安全有效的,其它的所謂"幹細胞"項目根本不能稱為"治療",只可以叫"項目"或"推廣",在中國大陸叫"忽悠"。

行業醫生進行商業推廣,是需要受嚴格監管的。醫生必須告訴病人(客人)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換言之,商業標準和醫學標準是不同的。因"療法已被醫生接受"而混淆病人利益致上的"行業標準"是偸換概念的謬論。前幾年的PAAG亊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能因很多醫生都注射PAAG而說這種治療是行業標準。

營銷是巿塲的永恆存在,但是不顧病人利益的"忽悠"、"推廣"會最終損害醫療行業的整體利益。現在,情況已經很明顯:對醫生來說,是膽大的吃肉,膽小的吃屎;對病人(客人)來說,是膽大的被治死,膽小的被嚇死。星加坡醫委會的判決是及時、正確的。